【针灸医案】符文彬:针灸“心胆同调”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符文彬,广东省名中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大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6年,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针灸学》等专著15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3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型专利8项。
【基本资料】
何某,女,时年59岁,2021年2月2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019年8月行颈部手法过重后出现眠差、难入睡、腹胀、嗳气、胸闷、心悸等症状,期间行头颅MR未见急性梗死灶;颈椎MR提示C4锥体稍后移,C3-C7椎间盘轻度膨出。间断行针灸、中药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经介绍求诊。
【首诊证候】
刻诊:眠差,难入睡,每晚入睡2~3小时,时情绪烦躁,时胸闷、心悸、胆小、腹胀、嗳气,不敢经过推拿科,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PHQ-9:11分;GAD-7:16分。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中医诊断:郁病(心胆气虚证)。
治则:调神益气,心胆同调。
处方:
- 针刺:百会、印堂、水沟、承浆、头维、鸠尾、中脘、气海、大横、大陵、阳陵泉、太溪。
- 精灸:风池、颈百劳、肺俞、四花穴、肾俞、命门、引气归元、丘墟、涌泉各2壮。
- 刺络:三焦俞。
- 埋针:厥阴俞、阳纲(双)。
- 耳针:心、胆、肾交替。
【随诊过程】
按上方每周治疗2次。经10次针灸治疗,患者眠差、腹胀、嗳气、胸闷、心悸等症状好转;继续门诊巩固治疗3个月。
【按语】
精神障碍性失眠是最常见到的失眠类型,但往往因患者经常非常关注失眠问题,却忽视或否认或淡化抑郁、焦虑等的其他症状。该患者因行颈部手法过重后出现睡眠紊乱,伴胸闷、心悸、胆小、腹胀、嗳气等症状,惧怕再经过推拿科,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结合抑郁、焦虑量表的评价,考虑失眠等症状均系因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医学认为本病属“郁病”。符文彬教授突破“疏肝”为主治疗郁病的传统理论,认为本病肝失疏泄、脑(心)神失调为主要病机。脑(心)主神明,胆主决断,肝主疏泄,脑肝共同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若各种内外因素刺激,使情志内伤,则脑(心)神失调,肝失疏泄,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型的郁病;久郁则诸脏失安,形成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符文彬教授善于运用“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治疗模式治疗郁病,临床上在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基础上随证加减。主方为针刺百会、印堂、头维、廉泉、列缺、照海、太冲、申脉、引气归元;精灸四花穴(膈俞、胆俞)、引气归元、肾俞、命门、涌泉;巩固治疗为心俞刺络,神堂、俞府埋针,耳穴心、肾埋耳针或压丸法。
本案患者症见难入睡,时情绪烦躁,时胸闷、心悸、胆小、腹胀、嗳气,不敢经过推拿科,胃纳一般,舌淡,苔白,脉弦细,其病机为心胆气虚。治疗在岭南“疏肝调神针灸”基础方案上,针刺头维以调神志,针刺大横以调理脏腑气机、运转脾胃,针刺大陵、阳陵泉以调心胆,针刺太溪以补肾调志。精灸加风池疏少阳之气。刺络三焦俞调畅气机。埋针及耳针以巩固疗效。
(本案编写:赵蒨琦,指导:符文彬)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