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彬

名医风采--符文彬教授

符文彬, 男, 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1963年11月生,1982年毕业于临高中学高三,同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987年6月毕业留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科工作至今,期间先后在中山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新加坡樟宜医院学习,并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二级正高;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针刺类技术协作组组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系名誉主任,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针灸推拿学神志病和亚健康方向团队PI,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和腹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技术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香港针灸学会第五、六届、七届顾问,广东省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审评专家,荷兰中医针灸协会(NVCA)永久名誉教授,香港医管局2011至2012年度特聘访问专家。兼任《中国老年学杂志》副主编,《中华针灸电子杂志》副总编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针刺类技术执行副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巻)、《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医脑病杂志》编委会常委,是Trials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Molecular Immunology  Medical Acupuncture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中华中医药杂志等杂志审稿人。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临床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和《推拿学》副主编,卫生部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针灸推拿学高级教程·针灸学》副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中西医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针灸推拿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副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十三五”研究生创新规划教材《灸法学》副主编。是国家和广东、广西、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顾问,海南省中医院特聘首席专家,三亚市中医院针灸专业首席专家,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特聘教授,中山市中医院客座教授,惠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顾问,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科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和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和中山市、清远市、高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2013年11月海南省政府在海南省中医院设立“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符文彬教授工作室”并于2014年4月挂牌;2014年6月深圳市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建立“符文彬教授工作团队”,是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2015年3月三亚中医院成立“岭南学派符文彬教授工作站”;2017年3月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柔性引进“符文彬教授团队”。已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49人、硕士78名,结业师带徒17人。

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的针灸阶梯临床治疗模式,倡导“整合针灸学”,明确针灸整合作用的重要性,把握针灸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针灸治疗痛症、失眠及抑郁相关病症临床和理论研究有较深的造诣。曾得到美国、以色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波多黎格、越南、日本、斯里兰卡、智利、秘鲁等国邀请进行讲学和医疗指导,多次为泰国原三军总司令、印度尼西亚泗水省省长、秘鲁驻华大使、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波多黎格副总督、泰国王室、文莱王室,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丹麦、希腊、澳大利亚、丹麦、瑞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驻广州总领事,香港、澳门知名人士,广东、海南、湖南、江苏、贵州、广西等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医疗保健,均得到好评。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95篇(其中核心期刊123篇,SCI 23篇,EI19篇)著有《针灸奇法治病术》、《司徒铃针灸医论医案选》,主编《针灸临床特色疗法》、《汉英针灸治疗手册》、《HAND BOOK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陈全新针灸经验集》、《实用电针疗法》(DVD)、《颈椎病经络功法》(DVD)、《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和《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曾担任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香港)学术委员会主席、“2012国际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广州)”大会主席和2016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大会主席。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2009年被评为第十二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2010年9月被《广州日报》评为传承广州文化100双手的妙手, 2011年2月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 “科技之星”2012-2017年有4年被《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和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办公室评为“全国中医博士生优秀论文指导老师”,2013年11月被广东省中医院评为建院八十周年“杰出贡献奖”人物,2014年1月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2015-2017连续3年被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评为“岭南名医”,2015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等授予“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1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2016年4月被评为第二届“羊城好医生”称号,2016年11月被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教师”。

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重点项目“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2006BAI12B04-1)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AMP-CREB-BDNF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在针刺干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基于胶质细胞介导谷氨基酸循环的针刺抗抑郁机理研究”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外治项目“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规范研究”(2008BAI53B061)子课题1项;主持“十二五”国家支撑项目“电针治疗严重性便秘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电针缓解绝经过渡期绝经相关症状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针灸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和“电针和普卢卡必利治疗严重慢性便秘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012BA124B01)子课题4项,国际合作项目“针灸治疗慢性颈痛的临床研究”1项,国家标准“腹针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项,“从心肾论治颈椎病颈痛针灸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针刺治疗抑郁症失眠的临床研究”、“疏肝调神针法标本论治抑郁性失眠的效应规律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2项、厅局课题8项;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530503“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合谷穴区和面口部感觉传入信息在猕猴颈髓、丘脑和皮层的汇集研究)”主要成员(排名第三),同时也是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总课题经费约1200万人民币。主持“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评价” 获2006年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刺调肝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规范化研究”获 2008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教育部2013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中华中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优秀奖各1 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8项。主持研究的“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痛症”、“疏肝调神法技术治疗抑郁、精神压抑”、“心胆诊治针灸术”3项成果被纳入国家诊疗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项,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传统天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传承岭南灸法,完善精灸技术;二、抑郁相关病症治疗重在“疏肝调神”;三、颈椎病的研究,针灸硕果累累;四、解决疾病难点,重视“心胆论治”;五、疑难(脑)病治疗,针灸从阳论治;六、倡导“整合针灸学”,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的针灸阶梯治疗模式。

2014.4.25海南省政府在海南省中医院成立“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符文彬教授工作室”揭牌及带徒仪式

(领导专家及徒弟合影)

 

符文彬教授学术思想及学术专著介绍

第一、传承岭南灸法,完善精灸技术

岭南针灸学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晋代客居岭南的葛洪和他的妻子鲍姑,他们运用灸法救活无数岭南人,足迹遍及广东灸法临床经验融汇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用针灸治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科等病症共三十多类61种,收载针灸处方99个,单用灸法84个,灸法占了相当大比重,首创隔盐灸、隔蒜灸、隔椒灸等间接灸。经过历代岭南医家的传承,形成了针灸并用、重视灸法的独具岭南特色的针灸流派

在传承项目“岭南传统天灸疗法” 上,他探索总结出一套岭南传统天灸疗法的优化治疗方案,该方案在支气管哮喘、颈痛、鼻炎、失眠、郁病等疾的临床治疗中均颇有成效。并且在岭南传统天灸药方研制、剂型发展、病种拓展以及天灸传承人才培养方面交出了丰厚的答卷。“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在广东省中医院每年服务人群达到30万人。岭南传统天灸已分别于2011年6月及2012年2月成功入选广州市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符文彬当选为广州市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出版了专著《岭南传统天灸疗法》。

符文彬教授秉承《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和 《医学入门·针灸》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古训,临床上针灸并用、重视灸法。为解决传统麦粒灸灸壮数多、燃烧时烟雾大、灸量灸度难以控制、临床花费时间长的缺点,在继承岭南针灸大师司徒铃教授灸法基础上,对艾草选用、艾绒加工、艾灸方法深入研究,不断挖掘灸类技术,发展形成精灸的理论和技术操作规范。精灸技术具有取穴精确、艾绒精细、壮数精少、热力集中且渗透力强、时间精少、疗效精准、技术规范的特点,已在全国各地及港澳台、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推广,并广泛应用痛症、失眠、抑郁相关病症及其他疑难病症等,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技术已在《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介绍。

第二、抑郁相关病症治疗重在“疏肝调神”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l世纪抑郁将成为居世界第一位的精神心理疾患,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而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研究表明,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首发症状,80-9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失眠,40%-60%的抑郁症患者主诉失眠。抑郁相关病症属中医“郁证”范畴。符教授从2000年开始关注该病症,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兼及心、胆、脾、肾等诸脏,出现精神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胃肠紊乱失眠等症。又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瘀血内阻,导致神明不能内守,则出现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憋闷胀痛、慢性躯体痛等症。针灸治疗上重在“疏肝调神,调气为先”,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主题演讲,“疏肝调神针法”获邀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办《第二届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现场演示。该理论已体现在《针灸奇法治病术》、《针灸临床特色疗法》、《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等著作。他主持抑郁相关国家级、省部级临床和基础研究项目10项,其成果获2008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奖二等奖、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其中“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其研究方案已发表在高水平的国际刊物,已在国内外50 多家医院推广。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治疗神志病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已培养针灸治疗抑郁相关病症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44人。

第三、颈椎病的研究,针灸硕果累累

《英国医学杂志》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3的人群曾有过颈痛的经历,且最少有10%的人会发展成为慢性颈痛。3个月后复发率超过13%,6个月后复发率超过25%。他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投入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工作,从疾病的病因、解剖、生理、病理,到影响针灸治疗该病效应的因素入手,对颈椎病颈痛进行防治研究,把防、治、养一体化,有效缓解颈痛,不断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减少伴随症状。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重点项目“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等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等颈椎病临床研究项目6项,其成果获2006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2项。他是全国颈椎病颈痛(项痹)协作组组长,制定的专科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通过全国验证,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终的“颈椎病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应用,并在国内外举办继续教育项目推广针灸治疗颈椎病经验。其“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方案”已在全国15个省及香港、台湾、澳门、越南、秦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美国等推广,并在高水平的国际刊物发表论文,已培养针灸治疗痛症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62人。

第四、解决疾病难点,重视“心胆论治”

针灸从心胆诊治是符教授在解决疾病难点问题中提出来的。心胆论治针灸术是选用心经、胆经相关的腧穴或心胆的背俞穴配合,采用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方法治疗疾病的针灸术。其理论基础是根据明朝著名医家李梴《医学入门•脏腑》中《五脏穿凿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因足少阳胆经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而手少阴心经,“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说明心胆有经络相通的物质基础,从心胆论治针灸术对治疗许多疾病取得可喜的效果。他针对疾病难点,特别是痛症易复发等难点,根据《医学入门》 “心与胆相通”;《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及胆经“主骨所生病”理论,“针灸从心胆论治”在骨关节病、神经痛等治疗疗效显著。

另外,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通过驾驭调控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同时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由于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诸症丛生;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其气通于心,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撰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若胆气不和,则五脏难安,故在神志方面,心胆二者往往相辅相成,相互为用•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就是胆病及心的最好例证。一方面胆主决断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在心主神明的统率下进行的,否则会出现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病变;另一方面,胆属木,心属火,木火相生,故心的任物功能又需要胆的决断作用才能正常行使。由此可见心胆统一于神智,临床上他常选用心胆论治针灸术可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也取得良好效果。

该理论已体现在《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等著作。“心胆诊治针灸术”被纳入国家技术推广项目,2012 国际针灸研讨会、2014 国家继教项目等多次演讲和推广。“心胆诊治针灸术获邀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办《第四届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现场演示。

第五、疑难(脑)病治疗,针灸从阳论治

符文彬教授认为人体阳气乃人身之主宰,人的生长壮老的过程,就是阳气由强到弱的过程,许多疑难病,多因“阳气不足”所致,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惟此阳气。”疑难(脑)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截瘫、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虽病情复杂,但均有阴类症的症状表现。如帕金森病表现有肌强直、运动迟缓、面具脸等均是阴类症的表现;截瘫表现肢体无力、二便障碍等是肾阳虚损之证;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晨僵、关节疼痛肿胀等有阴类症表现。符教授认为这些疾病的病因主要是阳虚为本、痰浊(瘀)阻滞为标,符合《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理论。符教授以“阳气为本”治疗疑难(脑)病的思路,是实践《内经》、《难经》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后世窦材所说“为医者,要知保护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是从阳论治的体现。

临床上他采用温补阳气、化痰通络为原则,选用背俞穴、督脉、任脉、原穴和脾胃经穴,针灸并用、重视灸法,重用大灸、接经灸等温阳化痰方法治疗疑难(脑)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开辟针灸治疗疑难(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受到患者的好评。

第六、倡导“整合针灸学”,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针灸阶梯治疗模式

符教授指出“整合针灸学针灸理论的基础上,与各学科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际于整合针灸学的模式,已经有不少的探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整合针灸的典范。研究结果提示,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是治疗脑梗死更为有效的方法,是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整合医学思维的具体体现。随着针灸医学的不断发展,除传统的针灸技术,也出现了头皮针、踝针手针、耳针、鼻针、面针、舌针、等现代技术,丰富针灸临床的治疗手段,但这些技术各有特点,只有在临床上有机的整合,才能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所以,整合针灸学的内涵,不包括治疗技术上的整合,还应当包括针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针灸临床上出现的难点,为解决难点提供思路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疑难性、严重性的不同,单一的针灸治疗手段,达不到临床效果。针灸单一的技术解决疾病的一阶段简单的病症,的疾病。如轻度疼痛性疾病,单一的针技术即可解决对中、重度疼痛,一的针灸技术能缓解部分疼痛,且容易复发。为了解决疾病的难点和疑难复杂病症,符文彬教授倡导并提出整合针灸学。整合针灸学针灸理论的基础上,与各学科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形成针灸学的理论体系。符文彬教授认为疾病的复杂、疑难、严重不同,单一针灸手段达不到临床效果,在整合思想指导下,提出“一针二灸三巩固”针灸阶梯治疗模式,选择适宜技术整合,必要时与其他学科融合。其模式已纳入临床路径和全国针灸重点专科协作组应用,并在 2014 国家继教项目、2014山东国际针药和 2016 国际针灸研讨会等主题演讲和推广,其理论体现在《临床针灸学》教材,得到同行的好评。

第七、部分学术著作

一、《临床针灸学》许能贵、符文彬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8

针灸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证,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针灸知识、发展针灸技能、提高针灸临床的重要工具。《临床针灸学》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之一,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使用,旨在为更好的开拓学生临床针灸思维和动手能力,承前启后,以达到接近临床的目的。

全书主要内容:绪论主要概述针灸学的发展史及现代研究进展,并介绍学科特点和课程的学习方法;上篇为经络腧穴,重点介绍经络的概念、循行、症候、主治概要和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等;中篇为刺灸技术,介绍针灸技术的发展及量效关系,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技术要点、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下篇详细论述了针灸临床诊治思维,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分型、检查要点、治疗策略、治疗方案、难点分析及治疗思路和预后;附篇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古代人体部位图,并融入针灸科护理常规。

本书秉承“传承与创新”理念,围绕教材以接近临床为导向,突出针灸临床诊治思维,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原则,涵盖国家相关资格考试要求,在既往教材的基础上,有如下特色:1.善于归纳,对十四经主治概要、腧穴主治共同性和特点进行归纳整理,便于学习记忆;2.参考应用国家和行业标准,如《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针灸技术操作规范》(GB/T 21709-2008)、《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49—2008)、《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等,使腧穴定位、操作规范、疾病诊断及辨证分型具有权威性;3.刺灸技术方面注重针灸临床操作规范、技术要点、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增加具有临床价值的特色刺灸技术内容,如醒脑开窍技术、眼针技术、腹针技术、热敏灸技术、天灸技术、董氏奇穴技术等;4.引入针灸临床证据和针灸研究成果,如体表与体表相关联系等国家973项目研究成果;5、重视针灸临床诊治思维,强调疾病的诊断、评估、辨证、治疗策略、治疗方案;治疗中贯彻“中医走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提供最佳针灸治疗方案”的理念;明确疾病治疗的难点和解决思路;6、图文并茂,增加直接性、可视性和可读性。

二、《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教程》符文彬、徐振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

针灸临床发展迅速,各种特色疗法及针灸新思维、新理论层出不穷,在临床中大放异彩,为更好地开拓针灸临床医生及学生们的临床针灸思维和动手能力,本书编者们期望编写一本真正贴近临床,承前启后的特色技术教程,使读者感触临床应用的魅力和价值。

本书共分为五章,介绍了六十七种针灸临床特色技术,分为针类技术、灸类技术、中医微创技术、其它类技术,在强调操作规范及流程要点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应用思维的拓展,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内容有针灸临床特色技术总论、眼针技术、火针技术、疏肝调神针灸技术、心胆论治针灸技术、大接经技术、相应取穴技术、司徒灸技术、天灸技术、毫针技术、头针技术、舌针技术、第二掌骨针灸技术、浅刺技术、通督调神针刺技术、岭南陈氏飞针技术、热敏灸技术、电针技术、耳针技术、平衡针技术、鼻针技术、穴位埋线技术、面针技术、脐针技术、腹针技术、背腧针技术、三棱针技术、悬灸技术、皮肤针技术、刮痧技术、皮内针技术、温针灸技术、手针技术、切脉针灸技术、脐灸技术、雷火灸技术、火针引流技术、腕踝针技术、体环针技术、压灸技术、芒针技术、鍉针技术、穴位注射技术、水针刀技术、醒脑开窍技术、实按灸技术、灯火灸技术、靳三针技术、铺灸技术、浮针技术、贺氏三通技术、红外灸技术、董氏奇穴技术、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针刺麻醉技术、蜂针技术、带刃针技术、隔物灸技术、精灸技术、药线灸技术、针刀技术、铍针技术、拔罐类技术、砭石治疗技术、截根技术、烙治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技术等

三、《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符文彬、黄东勉、王聪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全书系统介绍了著名针灸医家符文彬教授精湛的医术和对中医针灸的卓越追求,主要阐述符文彬教授的医经发挥、针灸医道的传承与发扬、医道研究与成果和医道临床;并且,符文彬教授在书中还提出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全书学术思想新颖,临床思路清晰,学术价值高,临床实用性强。

本书秉承“传承创新,立足临床”理念,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医道春秋,记述符教授的中医针灸之路和人才培养,内容有医道启蒙与师承、师德践行记、毕业典礼上发言稿、“杰出贡献奖”人物访谈录和传记。中篇医道精微和医术,介绍符教授为提高临床疗效、解决针灸治疗疾病的难点和疑难重症,提出了针灸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模式,开展了新技术,突显了研究成果。第一章医经发挥,包括针灸定位诊断与分层治疗、血管针灸技术、面针技术、唇针技术、相应取穴技术、火针技术、眼针技术、大接经技术、针灸奇术的应用、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背俞穴的应用发挥和灸法的保健作用;第二章医道传承与发扬,包括岭针刺手法注重调气、南传统天灸技术的传承与发扬、精灸技术、疏肝调神针灸术、心胆论治针灸术、针挑技术、经脉疲劳现象与针灸临床、整合针灸学、腰膝同治针灸理论及其临床、针灸遗传学;第三章医道研究及成果,包括颈椎病颈痛的研究及成果,抑郁相关病症的研究及成果,其他研究及成果。下篇针灸医道临床,第四章相关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案、第五章医案选录,内容包括急症、痛症、心脑肾病症、肺系病症、脾胃及气血津液病症、皮肤外科病症、妇儿科病症和五官病症;第六章跟师心。

四、《司徒铃针灸医论医案选》符文彬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

本书总结了已故岭南针灸大师司徒铃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诊疗思维、临证医案、经典诠译、论著精选、重要遗稿。其学术思想独特,临证思维严谨;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病案典型,疗效显著;诠译经典,师古而不泥古;其论著论点明确,指导临床意义重大;遗稿是大师传世之宝。该书是岭南针灸大师的秘传之作,临床实用性强,学术价值高,可供各级针灸医师、研究生、中医院校本科生、针灸爱好者参考。

五、《针灸临床特色疗法》符文彬、许能贵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

医学在迅速发展,针灸学也在日新月异,各种特色疗法及针灸新思维、新理论层出不穷,在临床中大放异彩,编写一本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让她能接近临床一线,感触临床应用的魅力和价值,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此书共分二十九章,介绍了二十多种针灸特色疗法及临床思维,其中的大部分在常规针灸教材中未曾涉及。

这些特色疗法及临床思维,都是在博览古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及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作者多年的潜心研究及临床实践总结而出,凝聚着古典医家的精华,荟萃了现代学者的智慧。

作为教师及临床医生,我们一直在思索,我们怎样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医生、我们的后辈提供一条捷径,让他们能够从古代珍藏汲取精华黄帝、岐伯身上那些能却疾延年针灸术?我们怎样让他们深入探究古针灸学中的奥秘和精髓,应用于临床,受益于未来?我们怎样让他们博览众家,学习现代诸位名家的经验,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我们相信,这本书是为了达到此目的而编写的。

六、《岭南传统天灸疗法》符文彬、徐振华主编,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7

天灸疗法其最早可追溯于秦汉时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用芥子泥敷百会穴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从战国至元明清时期,前后两千余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天灸疗法基本成熟,基本理论也日趋完善,天灸作为一种“效如桴鼓”的外治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晋代葛洪、鲍姑夫妇是当时岭南著名天灸名家。鲍姑医术精通、善灸法。葛洪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其著作《肘后备急方》载有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所提到天灸药物“水茛”,被明代长期在岭南地区行医的李时珍所确证。清代岭南新兴人叶茶山,得高人传授灸法,著《采艾编》、《采艾编翼》二书,为岭南的灸法专著,其中部分内容介绍与天灸的相关。始建于1933年的广东省中医院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院之一,享有“南粤杏林第一家”的美誉,一直是天灸疗法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其中民国时期粤港名医周仲房、现代针灸大师司徒铃对天灸疗法发展起了承前启后作用,尔后经刘炳权、林文仰、陈全新、符文彬等教授继承与整理形成独特的“岭南传统天灸疗法”,1984年大规模开展天灸疗法至今患者将近300万人次,2010以来每年超过30余万人次。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推广技术项目的“天灸疗法”已在全国20多个省、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推广。2011年“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灸疗法这一特色疗法得到发扬光大。

作为“岭南传统天灸疗法”的传承人,如何加快普及、传承、发扬天灸疗法,广大人民近距离的感触天灸疗法,学而致用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是天灸疗法历史源流、天灸的种类和材料、天灸治病的原理、天灸药物制作、病症的穴位处方。本书介绍了20个天灸常用处方,89个病症的天灸治疗处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便实用。由于天灸疗法博大精深,有错漏之处,请批评指出,谢谢!

七、《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编著,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出版, 1995.12

针灸奇法治病术是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医家阐发,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广大针灸工作者融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创造了许多新的针灸奇术,如彭静山教授所创的“眼针疗法”就是一种在国内外较有影响且疗效独特的针灸奇术,其他如针刺睛明穴治疗咯血,艾灸申脉治疗急性胃肠炎,艾灸命门治疗输液反应,百会压灸治疗眩晕,等等,均是行之有效的治病奇法。

本书简明扼要地论述具有疗效确实的特殊针灸治病方法和特殊针灸处方,内容包括眼针治疗全身疾病奇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前病取后、后病取前、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相应取穴法,针灸调肝治诸病论,以及奇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书中还汇集了古代针灸奇法治病精华。本书图文并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简便、效验的特点,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针灸专著。    

八、《汉英针灸治疗手册》谢金华、符文彬、叶苇主编,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4.12

九、《HANDBOOK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符文彬、谢金华、钟涌涛主编,香港医药卫生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7.2

十、《实用电针疗法》符文彬导演,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11

控件[tem_25_34]渲染出错,Source: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的实例。
控件[tem_25_34]渲染出错,Source: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的实例。